班主任女儿意外轻生, 她用自己惨痛的案例忠告家长……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桌子的生活观 Author 桌子先生
一、
南京市中考成绩发布的前一天。市一中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,上了一堂极为生动而震撼的生命课程。
上课的不是别人,而是英语特级教师黄老师。
在课堂上,黄老师放了一个幻灯片,里面的内容是一个女孩从幼儿到大学成长的一张张照片。直到女孩在异国他乡躺在白色灵柩里安详睡去的照片出来,所有人立即被怔住了。
“这是我女儿的一生,今天我就用她的故事告诉在座的孩子们和父母们该如何珍惜生命。”说完这句话,黄老师泣不成声。
原来两年前,黄老师远在荷兰留学的亲生女儿远远,在异国他乡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,年仅20岁。
得知女儿轻生的消息,黄老师悲痛欲绝,几乎哭干了眼泪。
在黄老师眼里,女儿从小到大都是“优秀”二字的代名词,甚至优秀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。
远远不仅成绩优异,取得过省级三好学生的称号,中学时期更是校篮球队主力,而且她还热衷于音乐,不论长笛还是架子鼓,她的演奏水平都非常不错。
看到这里,你或许会和我有一样的疑问,这样优秀、独立的女孩,为何会选择轻生?
直到我们看到她留下的三封遗书,才明白其中的缘由。
第一封遗书,她是留给父母的,她在遗书中坦言:自己受内心疾病困扰已长达8年,苦不堪言。
“我真的太太太累了,8年来一次次地平定崩塌的心灵,可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......”
“8年的OCD,更久的落寞与惆怅,一次又一次的沦陷然后苦苦挣扎,这一次,无力再挣扎了......”
她的字迹清秀,但每一个字的背后,仿佛都藏着一声透露着深深的绝望和痛苦的叹息。
当母亲打开女儿的电脑时,她惊讶地发现,有两样东西充斥着女儿的浏览记录:
一是网络上各种各样自杀方式的介绍,二是心理疾病相关的知识,除此之外,几乎再找不到其他。
这说明,女儿轻生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痛苦许久后的决定。在给警察的遗书上,女儿只留下了一句话:“请不要救我。”
你无法想象,一个20岁的女孩,是要有多么绝望,才能如此平静地对警察留下这样一句决绝的话语。
母亲看着她的遗书极其懊悔,她回忆起与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,发现女儿的病症和痛苦早已有了征兆,只是自己没有发觉。她在意的,始终都是女儿的成绩是否理想,学习上不上进,跟同学们相处好不好。
女儿离世的悲剧,让黄老师痛彻心扉,她的教育理念也彻底改变。
她开始关注自己学生的精神状况,找他们谈心,纾解他们的压力,陪伴他们一同发泄心中的苦闷,也开始向家长们灌输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太纠结于分数的理念。
她想将所有的悔意与感悟,融进了那堂生命教育课,挽救更多的家庭。
她想用自己的血泪故事,去给那些家长上一堂生动而宝贵的生命教育课程。
这是央视《社会与法》频道《夜线》栏目中讲述过的一个真实案例。黄老师和远远这对母女的悲剧,从来都不是个例。
在人民日报发布的《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》中,有一组令人心惊的数据。在患有抑郁症的群体中,有50%是在校学生,而18岁以下的抑郁患者,占到了32.4%。
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写过一篇文章《北大精神科医生:你们用焦虑鸡出来的娃,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》,非常震撼人心。因为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学习成绩,许多孩子看着表面开朗乐观、勤奋上进,可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内心崩溃到了何种地步。
山东济宁一名男孩因为“没考好”,与家人发生冲突后,爬上了楼顶的护栏,准备跳楼轻生。
兰州一名高三学生,生前留给母亲的最后一条讯息,是“下辈子别做我妈了,太累了......”
可母亲竟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和绝望,而是继续给他施加压力,最终成为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上面这些孩子,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在成绩不理想的状况下,都没有和父母家长有过有效的交流。
可是他们的父母要么就是与孩子争吵,要么是眼里只有成绩,根本意识不到孩子是在向自己“求救”,最终让他们彻底关上了那一扇心门。
我们有许多家长,他们在乎孩子学习成绩强过孩子本身,唯成绩论,以成绩定一切。可是这样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,让孩子觉得自己只是学习的工具,没有价值,没有意义,即使考上好的大学,他们也会觉得是为父母考的。
一旦他们的生活承受什么重压,遭遇什么变故,就容易走上一条悲剧的道路。
二、
在成绩这件事上,我们到底要怎样处理和孩子的关系?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。
第一就是关注孩子的情绪,强过事件本身。
心理学家王纪琼老师在一次讲座上,说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有一次,他那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的儿子突然兴高采烈地给他打来电话,让爸爸猜自己数学考了多少分。
换做我们,听到孩子这么高兴,一般是猜多少分?我想大多数人可能会猜100分,或者是90几分。
但他却没有这么做,故意往低了猜。
他第一次只猜了80分,孩子说不对不对,他又从81、82一点一点地往上加。直到孩子自己急了,憋不住了,才骄傲地告诉老爸,自己考了90分,想让父母高兴一下。
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他说,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猜测一个过高的分数,而孩子没有达到,就会泄气,他的气势和兴奋劲瞬间就掉了下去,觉得跟父母说话没有意思,到头来只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和分享欲。
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,让孩子知道,爸爸更在意你有没有进步,而不是成绩本身。
后来,得知儿子考了90分之后,他夸奖了儿子。在得到夸奖之后,孩子又问他,爸爸你高不高兴?
这时候,相信大部分的家长都会马上回答“高兴”,可是他却说,这样并不完全对。他说标准答案应该是:“爸爸听到你很高兴,所以爸爸也特别高兴。”
为什么要这样?这样表达的意思就是,爸爸看到你高兴,所以爸爸也高兴,爸爸爱的是你,而不是你的成绩。
总结起来就是,在乎孩子的情绪,强过成绩本身。
很多父母,混淆了“爱孩子”与“爱孩子成绩”的概念,导致孩子内心受伤严重。
江苏一位母亲逼迫12岁的女儿学习大学英语,不好好学就拿出烧热的锅铲把孩子浑身烫伤。
这个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会有多大?她长大之后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?
家长很喜欢说:“我是为你好”、“以后你就明白了”,“打是亲骂是爱”,可是孩子不是大人,他们看不了那么远,感受不到,他们需要过好的是当下。
然后,第二点也很重要,那就是别把亲情变成交易成绩的筹码。
还是上面那个心理学家王纪琼老师的故事。
他的孩子考了90分,考得不错,于是想向父亲索要一些奖励,问爸爸奖励自己什么?
王老师很快回答说:给儿子奖励一个大大的拥抱。可孩子却嫌父亲的拥抱太虚了,想要一些实质性的奖励。他向爸爸请求:自己想要爸妈带他去商场,一起去喝他最爱喝的奶茶。
这时候,很多家长可能会想,不就是喝个奶茶吗?你考得这么好,我还能不答应你?于是就会马上答应下来。
可是王老师却说,这样不对。他的标准答案是:“你是我儿子,喝奶茶这种事,就算你没考好,我也会带你喝,这与考试无关。”
在王老师看来,如果直接答应孩子喝奶茶的要求,那么本质上,你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一种交换成绩的“砝码”。久而久之,孩子便会误把奖励当成目的,逐渐变得功利,把父母的“奖赏”看做唯一,从而忽略了父母的爱。
可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,如果孩子考得不好,难道他们就不配喝奶茶了吗?
那些孩子长期和父母做交易的孩子,他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,从而忽略了父母的爱。
在广东惠州有一个男孩,他原本和父亲约定,中考到650分就能从父亲那里拿到1000元。然而当听说儿子要用1000元买游戏机之后,父亲立刻选择了反悔。
于是,孩子很快觉得自己遭受了欺骗,当即跟父亲大吵起来,甚至对父亲说出了许多过分的话。
还有,用成绩当成交易筹码,最严重的后果就是,当孩子考得不好,陷入困境的时候,容易走上歧途,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考得好才配父母的爱,考得不好就没有任何价值。
最后,王老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:“我宁可要一个有良心、热爱生活、敬畏生命的儿子,也不想要一个考第一但对父母没有爱的儿子。”
深以为然。
生养教育孩子,就像是在教孩子骑自行车。他们需要自己去感受、去经历、去受伤,父母只要温柔地帮他们把好方向,及时放手就行。如果他们一路愤怒、呵斥,指指点点,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,那么孩子注定会一路磕磕绊绊。
在这个世界上,不凡是偶然,平凡才是必然。而为人父母,最重要的事是接受孩子的平凡,不要让自己的焦虑,毁了孩子的一生。
土耳其有句谚语:“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。”
作者:桌子先生,桌子,身高1.85米,有八块腹肌的兼职男模。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。三观比五官更正,思想比套路更深。新浪微博@桌子的生活观 ,个人微信公众号:桌子的生活观(ID:zzdshg)。转载:桌子的生活观,ID:zzdshg。本文版权归属作者/原载媒体所有。
蓝橡树教育日历2023
预售开启🎉🎉
学点教育科学,做懂教育的父母
热文推荐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【蓝橡树家长圈】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!和数万家长一起,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;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;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。
长按复制ID, 添加好友, 申请加入
出国留学导师微信号:guanjia333
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:guanjia0027
小学群管家微信号:guanjia0034
初中群管家微信号:guanjia0031
高中群管家微信号:guanjia0033